编者按:无论你是产品经理还是在成为产品经理的路上,你都会发现设计产品是一个复杂但有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怎么保证设计的产品能够引起用户的注意,这恐怕是一个不太好解决的问题。没关系!本文将介绍1个做产品常用的模型,且均来自硅谷的一线经验。看看本文这几个模型是否能为你带来启发吧。本文来自编译。
作为产品经理,其实有一些“捷径”有利于结构化我们的思维方式。当然,这些模型并不是所谓的万能钥匙,也不是在所有需求场景下都能套用的,但是对其有所了解,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并确保我们的核心需求不被遗漏。下面一起看看这1个宝藏工具吧。
1.最小可行性产品(MVP,MinimumViableProduct)硅谷流行的创新方法精益创业(LeanStartup)的提出者EricReis认为,MVP这个框架强调:恰好满足目标用户核心需求的最简形式产品。因为聚焦于核心需求,所以这个模型在研发新产品时会非常有用。
使用这个模型可以让团队搭迅速建出一个简单而全面的解决方案,为后面的不断迭代、小步快跑打基础。对一个团队来说,可以在这个基础框架中,不断收集用户反馈以及验证假设,以不断打磨自己的产品。
MVP模型
2.产品设计:刘易斯圆(CIRCLESMethodbyLewisLin)这个方法最早是由前微软产品总监、谷歌产品经理LEWISC.LIN在他的畅销书《DecodeandConquer》中提出的。
在我看来,刘易斯圆是基于上面我们提到的MVP法来讲故事的概念,也是能对任何产品设计做出完整响应的模型。再简单一点,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矫正模型,在设计原型图的时候可以对照着这个模型去审视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在矫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下面这个流程来进行:
刘易斯圆
明确问题。首先不要急着设计产品,而是明确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在这里可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这个设计?给谁设计?他们为什么会需要它?
确认目标用户。不同人群的需求天差地别,要找到最契合产品需求的一群人。
罗列用户需求。同一群用户可能会有很多重叠的需求,在此需要很详细地罗列他们在需求上的共同点。
为需求排优先级。为了达成“小而美”这个产品目标,一些不重要的需求能砍就砍掉吧。
罗列解决方案。可以先思考一些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后再去筛选最经济有效的。
权衡与评估。每个需求和解决方案都放在一起,找到最有创新性、客观存在且可量化的需求。
总结优势。最后回过头想想:这些东西足以说服用户吗?
当然,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我们都可以辅以“5W1H法”帮助我们思考:
它是什么(What)
给谁用(Who)
为什么需要它(Why)
什么时候用(When)
在哪里用(Where)
怎么用(How)
.北极星指标(NorthStarFramework)这一指标也被称为:最重要指标。创业顾问肖恩·埃利斯(SeanEllis)将这一指标描述为“最能捕捉产品核心价值的指标”。当然,除了最重要的那个需求,北极星指标中还可以加入一系列有助于推动这一指标的其他内容进行补充,比如深度、广度、流畅性、效率等。
一句话:我们团队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影响这些关键指标。
北极星指标
4.5E框架“5E”框架在用户体验流程中应用广泛,它描述了用户与产品交互的五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是“吸引”(Entice),在这一阶段要思考什么事件会触发用户自发进入我们的产品中。
第二阶段是“进入”(Enter),可以思考当用户对我们的产品有了基本了解后,会怎么使用我们的服务。
第三阶段是“参与”(Engage),包含用户在产品中的各种行为,比如和谁互动、在哪里使用、什么时候使用等。
第四阶段是“离开”(Exit),也就是用户暂时关闭了产品。
第五阶段是“扩展”(Extend),用户虽然之前暂时离开了我们的平台,但依然与我们保持联系,甚至愿意将产品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每一个阶段中,作为产品经理,都可以发现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许就恰恰是未来发力的突破点。
5E框架
5.待完成的工作(JTBD,JobToBeDone)JTBD模型是近些年来硅谷公司在产品开发中经常实践的方法论,这个模型会更注重挖掘用户,甚至涉及一些用户心理的内容。与上述其他模型不同,这个模型的目的不是为了优化现有流程,而是通过追踪用户的期望,来创造出新产品。
洞察用户的期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产品经理更深入地了解用户。这一模型可以帮助产品经理在消费阶段了解用户的思维过程,急用户之所急。
简单来说,JTBD包括三部分内容:
功能目标,也就是用户要在这里完成什么事情;
个人情感需求,也就是用户在情感中希望达成的愿景;
社交情感需求,也就是用户在人际圈中与他们互动的满足。
以上三点还可以继续细致地拆分,比如按照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或者按照逻辑顺序(5W1H)等方法来仔细打磨每一个需求。这样,产品经理就对用户的思维过程有一个更细致的了解了。
待完成列表
6.讲故事讲故事算得上是传递信息最原始的方式了。其实每次做产品规划时,我们都是在为自己和里面的生意讲故事。可别小看“讲故事”这个环节,它可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当然讲好一个故事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故事最基本的结构是:情况/问题(精品和竞品)——需求(矛盾和痛点)——解决方案。
当然,这也是产品经理主要负责的三个部分。如果在讲产品故事的时候能遵循这套结构,那么听者很容易带入我们描述的环境。
但需要注意的是,故事侧重的是“怎么做”,而不是“是什么”。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动词”、一种测量工具,而不是审美对象。
故事的基本形式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锁定目标人群,即先讲清楚这个故事是关于谁的?
第二步:从需求出发,逐渐步入问题、痛点及挑战
第二步:从正向思考到逆向思考,以始为终,以终为始
第四步:搜索并选择,思考如何实现你的目标?
第五步:找到解决方案,找到好点子
第六步:在接受或应用层面做文章
第七步:回归本质地思考:这与目标有何关系
第八步:收尾
讲故事模型
7.收益模型:DIGS这个模型更像是为讲故事提供了一个方法,强调创造更高的“杠杆”,按照这个模型,产品经理们或许能找到更结构化和有效的方式洞察用户的行为。
在这个模型中,会强调下面几点:
把情况戏剧化,越是满足极端情况的需求就越有价值
指明备选方案,方案越多越显得有条理
回顾你所做的事
总结你的项目
8.SOAR法则SOAR法则是一种常用的讲述亮点的方法,运用它也可以让产品故事增光添彩。一般在对媒体采访的讲述和发布会里比较好用。SOAR法则主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xwgj/1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