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其实是《左传》中记述的杞梁妻。《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刘向写《说苑》和《烈女传》的时候又加上了新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十日城为之崩。”也就是说,杞梁妻哭倒城墙的时候,秦始皇的爷爷可能还没有出生。而杞梁妻是不是叫孟姜女,《左传》和其他史书都没有记载,但是《诗经》里却实实在在记载了一位美丽的“孟姜女”,其中的《郑风·有女同车》这样描写:“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文中的舜华、舜英就是木槿花的意思,形容这个叫“孟姜”的女子像木槿花一样美丽。这首诗是春秋时期郑国人写的,因为他们国君的儿子郑公子忽要迎娶齐僖公那漂亮的女儿了,这个女儿就是“孟姜女”,当时或许还可以叫“齐姜”、“田姜”,后来因为谥号,叫做“文姜”。跟当时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结亲,从此找到了强大的靠山,而且嫁过来的姑娘又像木槿花一样漂亮,郑国人欣喜若狂载歌载舞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这桩婚事最后还是泡汤了——齐国肯嫁,郑公子忽却不肯娶,理由就是“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也就是现在的成语:“齐大非偶”。但实际上“齐大非偶”只是一个借口,急于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郑国人当然希望联姻的对象越强大越好。郑公子忽坚持退婚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们派去搞调查的人传回来一个消息:这个漂亮的女子跟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有着十分不漂亮的感情。这位郑公子忽就是因为拒绝迎娶“孟姜女”,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另一位诸侯则因为贪图美色迎娶“孟姜女”而断了肋骨、丢了性命。郑国人不肯要,齐国又不能自产自销,因为在春秋时期,各国国君都是很要面子的,诸侯之间的监督也很严格,要是被人抓到把柄,会被群起而攻之的。于是不那么挑食的鲁桓公成了接盘侠,迎娶了这位木槿花一样的美女,但是这个叫姬允(或者叫姬轨)的鲁桓公,却不知道像木槿花一样漂亮的“孟姜女”同时也像断肠草一样毒辣。而她的哥哥太子(或者叫公子)诸儿,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更不是一个省油的灯。虽然诸儿已经娶了宋国的公主,“孟姜女”也许配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但是这对为兄妹情人却不肯断绝关系。已经当上齐国国君的齐襄公邀请“妹夫”鲁桓公“访问”齐国,而既然是正式出访,第一夫人“孟姜女”自然是要随行的,而这才是齐襄公的真实目的。为了保持对孟姜女的尊重,我们还是称呼这位鲁国第一夫人为文姜吧,尽管那时候她还不叫文姜。鲁桓公到了齐国,文姜回了“娘家”,自然要住进齐国王宫,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用脚趾头也能想到了。鲁桓公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是帽子变色的耻辱也真的难以忍气吞声。勃然大怒的鲁桓公就打了文姜一巴掌。文姜捂着脸去找哥哥诉苦,兄妹俩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掉鲁桓公,他们先是在送行宴会上将鲁桓公灌得是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鲁桓公也没心没肺,这酒咋喝得下去?当然,鲁桓公可能也是借酒浇愁,但是他不知道这将是他此生最后一次醉酒——在回馆驿的路上,齐襄公的手下公子彭生用一个致命的“拥抱”结束了鲁桓公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拉肋而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mjyf/1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