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白屈菜 > 白屈菜功能主治 > 正文 > 正文

我苦命的老父亲,劳作一生,俭朴一生,没给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4/25 10:51:20

文/九哥

前言

二〇一五年冬天,身患绝症的父亲走完了他人生七十三年的里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守在灵堂里,在摇曳的油灯下,凝望着父亲的棺木,回想起老父亲苦命的一生,不禁悲从中来,彻夜难眠,写出了下面这篇回忆性文字,聊以祭奠父亲!

作者供图

苦日子熬完了,父亲就老了;好日子刚开始,病魔追来了,撵都撵不走;享清福的日子是如此地短暂,您就离开了我们,心里真的有万分的不舍!

生活中有三分苦,您却吃了十分;人生中有十分甜,您只吃了三分。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城里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您再苦再累都不说出口。

您的一生,是节俭的一生,勤劳的一生,也是劳累的一生。

因家庭成分不好,从少年时代开始,您就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作为家中长子的您,为了两个弟弟好过日子,您带着大弟去学手艺,自己则无一技之长;让小弟去抵爷爷的职。

您年近而立才结婚,还是做的“扁担亲”,舅子兼妹夫的舅舅因病早逝,是您带着我们三姊妹在炎天酷暑中踩着三十多里的单车去帮姑姑插田扮禾;为了攒够我们三姐弟的学费,您年过五十还外出打工,踩着单车往返近百公里。

您自己舍不得吃穿,有一次娘老子怪您回来没有买一点东西给细伢子吃,从此以后,每次打工回来,您包里总带着一斤小花片,让我们指望着,盼望着。在外打工的日子,您睡工棚、竹板,蹲在地上吃饭,风餐露宿!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和委屈,其实做崽的心里都晓得啊!

为了筹集我们两兄弟的学费,在一九九〇年“双抢”期间,您凌晨带着我们迎着月光踩着自行车去十几里开外的地方帮别人扮禾,三人一天共挣了四十元,晚上又顶着月亮踩车回来,您却很满足!帮别人家插田,一家五口一天共挣了五十元,您也是如此地高兴,全然不顾一身的酸痛,在对门姑爷子“票老倌进皮箩”的歌声中,咧着嘴笑了。

本不抽烟的您,为了让自己半夜里干活不打瞌睡,四十岁时您开始抽烟提神。家中六亩多地,您带着我们三姊妹挖田、拖泥、拖楼梯、拖扮桶、插直行、踩打谷机,总是劳作不停。吃了多少苦,我们心里都明白:为了三个子女有出息、读书出去,您付出了一生的辛劳,现在想想都觉得心痛啊!

生活如是艰辛,您却依然乐观地面对:在湘潭大学打工的时候,有次您把一双半新的鞋子忘记带回来,面对娘老子的责怪,您说“咯还不好,把两个孩子(鞋子)留在了大学”;尽管经常要面临我们三姐弟的学费压力,时常是负债累累,当别人问您留了多少钱时,您总自豪地回答:“留了三个大存折,两个崽一个女!”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们:要勇敢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磨难。

我们参加工作了,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我们由乡下到城里,条件一天天变好,离您却是越来越远,每次打电话回去,您总是说自己很好,不要挂念,要我们搞好工作,莫做违法乱纪的事。

您几次住院,医院治疗,说费用高,怕增加崽女的负担。前不久,您在家里肚子痛不舒服了,我打电话回去,医院治疗,您还说不要,怕耽误了我们的工作。

第五次住院,十多天不见好转,您就急着要出院回老家。望着病床上“皮包骨”的您,近一米七的身高只剩下八十四斤。您默默地躺在床上,即使肚子里已是万分疼痛,您也不轻易哼出来,总是问治病的费用,问用了多少钱,生怕多用了崽女的钱去。

我炖好板栗鸡汤,熬好八宝粥,您却每次都吃不下几勺子。以前您能吃的时候,我没有多少时间回去,总认为以后还有时间,还有机会——有时,周末宁愿坐在牌桌上,也没想到要回去陪陪您、买东西给您吃。“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切肤之痛只有亲历方能深刻感受到!

别人都说您命好,福气好,崽女有出息,可我知道:天天尽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才是幸福的晚年!

年轻时您为了改善家里生活,无一技之长的您曾尝试过栽板栗树,种百合、湘莲,养鸡,办法想尽,心思花透!这几年,为了帮我完成学校的招生任务,您总是早早去村里打听、联系。我回去时又带着我走家串户做工作,把崽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全然不顾炎天热暑,汗流浃背。

从一九九七年起,为了让孤单的岳父家过年时热闹些,您总是多次默许我去岳父家过除夕。其实,我内心深知您是希望崽能陪您守岁团年的。除夕深夜,万家灯火、花炮齐鸣时,打电话给您拜年,您还是说不要挂念!您可曾想到崽内心的不安与无奈!古时都说“忠孝难两全”,而在今天,单单一个“孝”字便让我面临两难的境地。

每每念及这些,我总是彻夜难眠,痛彻心扉,泪湿枕巾啊!真的很遗憾我们只有四十一年的父子情,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我们没有做够啊!盼来生来世,还能再做您的儿女,把此生对您的亏欠加倍偿还!

谨以此文,悼念我勤劳、俭朴、苦命的爷老倌。

后记

父亲走后,为了安顿好母亲的晚年生活,我们三姐弟一度想在那个大山深处的老家,将还是在爷爷手上建的近六十年的土坯房推倒重建,图纸预算等都已请人做好,可后来考虑到,新房建好了母亲还是一个人独居乡下,位置偏僻,我们回去看望一次也是诸多不便。

姐弟仨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在我们工作的城市、在我居住的小区专门为母亲购买了一套二层小居室。一碗汤的距离,甚是温馨,时常陪伴小聚,其乐融融。

乡下老屋也于二〇一八年冬天修缮一新,我们也经常回去看看,寻找自己的根。

看了平台里一系列乡土散文,有感而发,补记了这次修缮老屋的经过。

读文有感:

出身不好,长于农村。少多磨难,姐弟三人。自幼发奋,跳出农门。慎终追远,心怀感恩。慈父病逝,接母居城。祖屋乡下,日渐垮松。从长计议,遂于某冬,花费数万,修缮一新。一担柴式,左右开弓。斯是陋室,方圆难寻。虽居僻野,鸟语蛙鸣。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炊烟田舍,郁郁葱葱。拾级而上,先辈长眠,常于假日,中元清明。魂牵梦绕,回乡省亲。漂泊在外,方觉有根。感斯人言,回味始终!

——end——

原创不易,期待您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gnzz/16164.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白屈菜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