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很多接地气的俗语。这些俗语有的可以指点迷津,告诉人们道理,有的则是让人警醒,知道自己做错了。
这些俗语大多是来来源民间,在民间特别流行。长辈从小口耳相传,由此一代代传承着这些俗语。有些俗语流传到现代社会,已经被人们指出来有谬误之处。但有些俗语,仍然可以提供很多生活的智慧与参考。
在古代,朝廷禁止人口的流动,想要出门都要办路引和凭证,加上交通不便,所以百姓也不爱长途跋涉。出门的人,大多是为了做营生、逃荒、徭役,还有赶考,其余的都是公差出行。赶考是举人要到京城考试,俗称上京赶考。
路途遥远,不得不在外过夜。在外留宿的人,一定要遵守“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这条俗语,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有些偏远地区没有客栈和旅馆一类的住宿地,然而夜幕降临,人就不得不面对三个住宿地选择。最好的第一选择当然是客栈和旅馆,安全有保障。但是大部分穷困的读书人,住不起客栈。所以一般会选择两个留宿地方:荒坟和古庙。
遇到战乱年间,很多人死在逃荒路上,家人会将过世之人埋在路边,堆成一座座坟墓。逃荒到遥远的地方,鲜少回到原来的地方,认领和迁移坟墓。由此,路边的荒坟越来越多。
古庙多是供奉佛像或是神仙雕塑的寺庙,都是人们出于信仰所建造的。不少古庙建在偏僻的荒山野岭,建好之后,没有人维护和打理,自然而然就荒废了。晚上的古庙和深夜的荒坟一样,看起来就让人心生恐惧。在古代民俗中,古庙和荒坟两个地方,明显是坟墓更加可怕。
但俗语中为什么反其道而行,建议住荒坟旁,而不是古庙呢?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古庙相比荒坟,算是有一处遮风挡雨的地方,不仅赶考的读书人会住在里面,过路的强盗和盗贼也会选择在此留宿。甚至有些被官府通缉的盗贼,躲在荒无人烟的古庙里,逃避抓捕。一不小心误入,身上财物有可能会被洗劫一空,小命也不保。
清朝时,皇帝们顾虑到举人来考试没有路费,贴心地给每个举人发放盘缠。如果道路两旁的守卫官遇到来京城考试却没有路费的读书人,都要给他们帮助。加上地方官府给的补贴,每位举子都能拿到数十两银子。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自然成为盗贼眼中的香饽饽。
第二个原因是,古人封建迷信,相信寺庙之中有神灵。如若擅自闯进去,就会收到神灵的报复。其次,没有香火的寺庙还会招惹鬼神,夜间正是鬼神活跃的时间。所以他们对寺庙敬而远之,尊重它们,不去打扰它们。
第三个原因是,古庙没有人维护,年久失修。遇到恶劣的刮风下雨天气,很有可能坍塌。不幸住在里面的人,就会被压住,身体受伤。所以与其冒着危险住古庙,倒不如选择一处荒坟,地为床,天为被,永远都不会有坍塌的风险。
并且有些古庙和香火旺盛的寺庙大为不同,缺少信众来上香,没有香油钱,和尚靠什么为生呢?不少和尚“挂着羊头卖狗肉”,做着不当的事情。如若遇到这种假和尚,说不定就会被他们盯上,搜刮走所有的钱财。
这种剧情在话本小说里极为常见,不小心遇到就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咽下。
荒坟与古庙大为不同,虽然听起来阴森森的,鲜少有人去住。危险性其实比古庙低得多,大盗们宁愿住在修建过的古庙里,也不愿意住在地面不平的荒坟旁。荒坟里面一般都没有陪葬品,盗贼十分嫌弃。
荒坟随处可见,找个隐蔽的角落一躺,几乎没有人会发现你的踪迹。
只要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荒坟无疑是一处最佳的夜宿地点。既不需要花费银两,住的还宽敞。有时候,比鬼神更可怕的无疑是人心,出门在外,更是要谨防坏人。荒坟的条件虽然艰苦,风餐露宿,蚊虫叮咬,但是跟性命比起来都不重要。
俗语“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刚听起来觉得有些荒诞可笑,但是细细回想一番,里面确实有古人的智慧。古庙真的比荒坟还要危险,只要克服了对鬼神的恐惧,就不会再害怕了。面临选择的时候,需要再谨慎思考一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