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过关于一只虎鲸的纪录片。
它叫“提里库姆”。我想很多人都听过这个名字。
看完后,我在微博发了一个动态。由于时间久远,我也记不清具体的内容。
今天早上我看到了一个关于女性裹小脚的文章,里面有一段:滑石粉在棉布上勾勒脚型时,她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她这双健全的脚掌 的面目。
那一瞬间,我模糊记起来那条动态的大致内容:提里库姆 跃向天空的那一刻,自由已经不再具有光辉了。
也是从那时起,我暗暗告诉自己不再进入一切动物园与海洋馆。虽然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微渺的。即使我拒绝了一切与动物接触的机会,即使我不想再去消费它们,但我还是不可避免地享受着通过 他们获得的生活福利。
No.
01
动物表演
其实从拒绝动物表演讲起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因为这是我们都共同默认的、毫无争议的决定。将动物驯化成符合人类需求的过程像极了将女性脚掌裹成男性喜好的历史,或许从这点上看,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是紧密相连的。海豚的微笑,虎鲸的翻腾,狮子的凛凛威风……一切关于地球其他生物的好奇都驱使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之所以说“消费”,是因为我们都意识到这一切并不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人与动物的交汇并不是发生在苍茫原野之上,并不是发生在浩渺深海中。而是在铁笼里,在栅栏里,在人造的冰天雪地里。在一张张观演门票的设计里。动物的亲近行为也并非是自发的,而是训导员无数次的训练形成的。他们的动作、姿态、力度、回合……一切的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而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的背后所承受的东西是我们无法知晓或感同身受的。
自古君王可以享受百官的朝拜,百官可以享受平民的供养,平民可以享受妻妾的服侍,妻妾可以奴隶的温驯……在不断衍生的层级关系中,一切行为都建立在权力的不对等之中。强弱是社会现实,优劣是历史逻辑,而强者对弱者的支配是天然的,正义的,这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所在。从这点上说,人类对动植物的征服与玩赏源于自身的灵长类优势,源于自然工具书上关于“人”的价值判定。
但也正如种族操演、女性主义所言及的那样,人类之间的一切不平等理论的源头都是强势者的自我解释与掩饰,是荒诞而无法推敲的,而其最终也指向了既得利益的获取。从生物学意义上看,种族内的差异远大于种群间的差异,女性脑容量也不比男性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女性、黑人等一些弱势群体都用智慧证明了价值所在。所以人与动物之间的尊卑观念是否会变动呢?也或许这之间是无法类比的。
总得来看,动物表演已经逐渐淡化出了人类视野。这几年,我们总谈“动物伦理”、“动物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切似乎都在往更文明的方向发展,但面对火热的动物园活动,我的信念总会陷入更糟糕的泥淖之中。
No.
02
动物园
动物园的存在价值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至少对我来说,它很难对错一锤判定。
关于动物园总会有这样几个问题困惑着我:
①没有动物表演的动物园是否应该存在?
②动物园的动物是自然界中的真实一面吗?
③大众真的能从动物园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吗?
④这些知识真的能在大众的手中变现吗?
⑤大众与动物的接触是否会有更合适的方式出现?
我得声明,我所有的疑惑并不考虑专业的动物研究,只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xwgj/9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