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忠告都是前人的智慧总结,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最实用的知识。
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轻则烫得粘膜破损,重则食道粘连,所以在吃火锅或者麻婆豆腐时,都会先凉一凉再入口,其实这个问题也一样。
人体内部应该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化工厂”之一,在各种电解质、维生素或者激素共同作用下,我们这副肉体的精密程度没有任何造物可以与之匹敌。
就在这个复杂的化学工厂中,有个严密且巧妙的生存机制,就是“对抗饥饿”的手段。
在长时间没有食物摄入时,人体会进入一种“饥饿状态”,几乎所有生理功能都发生微妙变化。
在这个状态下会出现例如“细胞自噬”的情况,这是一种回收机制,老旧、破损、失去功能的蛋白质会被细胞自己吃掉,进而生产出新的蛋白质。
简而言之,在饥饿状态下,人体这座精密的化学工厂会进入一种自产自销的状态,而且电解质(如:钾,镁)和维生素(如:维生素B)等都会非常高效的利用,毕竟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省吃俭用是必须的。
随着饥饿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奇妙的生化反应也就越来越多,这时候如果突然恢复大口吃东西或者大口喝水,就会出问题。
这里就要说回主题了,根据老人的智慧,在深山寻水喝,尤其是在口渴难耐的时候,身体其实处于一种类似“饥饿状态”的“饥渴状态”,如果大口喝水就会在一瞬间打乱电解质平衡。
如果你身体底子好,可能会头晕、眼花、腿软,严重的甚至会直接昏倒,所以非常危险。
这都是老人的忠告,在水里撒点杂草,用这种方法强迫自己喝得慢点,让身体逐渐适应,就不会有太严重的反应。
记得《闯关东》里就有类似的桥段,传文和鲜儿走到一个农家小院,口渴难耐的二人想讨口水喝,大娘就往水里撒了一把麦壳。
当时传闻不懂,还连连抱怨,但鲜儿知道大娘的用意,赶紧感谢。
剧中的情节就非常明显将这个道理展示出来,遇事不要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让子弹飞一会儿。
不过这种行为是否真的有必要?很多朋友会产生疑问,与其这么费事,不如自己主动喝慢点,或者告知喝水的人,但事实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记得数年前有一次去火车站送朋友,当时正值酷暑,将朋友送走后刚一出来口渴难耐,可是我们这边火车站附近的东西真假参半,外地人不知道,但作为本地人非常清楚。
在那个状态下,谁还顾得了这个,感觉自己要脱水一般,随便找了一家店就买了一杯“绿茶”。
——问题就出在这瓶绿茶上,亲眼看见瓶子里飘着茶叶,小口抿了一下,浓烈的糖浆味道搭配劣质的茶叶,这哪里是平时喝的绿茶。
但就算心知肚明这是假的,而且还是非常劣质的那种,可仅仅停顿1秒就大口喝了下去,事后好在没有立刻拉肚子之类的,但多少还是有些后怕。
从自己的这段经历就可以发现,这还只是在酷暑的天气下,几个小时没有喝水,如果在极限状态,人类在本能的驱使下根本顾不了那么多,毕竟,劝说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
所以老人就选择用这个行为,强迫自己喝水慢一点,让身体适应后,就不会有危险。
看到这个问题,又让我突然想到杜甫他老人家,我们都知道,杜甫是在58岁时,在湖南耒阳的县令送上牛肉和美酒后撑死的。
可如今可能要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杜甫根本不是撑死的,而是刚才我们描述的,长时间没有进食,而且几乎没有喝什么水的情况下,突然摄取大量食物导致电解质或激素紊乱死的。
在杜甫遇到这位县令前,据说已经饿了6天,遇到如此长时间的断食,眼前又是牛肉又是美酒,任谁也无法抗拒诱惑,杜甫也一样,大口朵颐后抱憾离世。
另外,除了这个原因外,住在山里的朋友都有一个常识,也是老人劝告,在深山寻水喝,之前要撒点杂草,不过这个杂草要撒到溪流或者水池里。
对于身居都市的我们来说,深山里的东西都是好的,怎么也要比工业制品强,但其实深山里同样危机四伏。
我们知道水可以分成活水和死水之分,活水自然就是一直流动的水,经过不断地新陈代谢,水流清澈甘甜,这当然就是大自然的馈赠,问题就出在死水上。
深山里我们可能会看到一汪水潭,如果这是死水,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水中的细菌、病毒滋生很多,一口下去就不知道会怎么样了。
深山的死水一般时间都非常久,动物粪便、腐败的植物、死亡的微生物尸体都在水里。
那怎么辨别?很简单,往水里撒一点杂草,如果撒进去杂草静静飘在水面,那这个水潭就是死水,如果杂草打着转,并且随水流流动,那就是活水。
死水千万不要喝,活水可以酌情喝,当然,图保险,最好还是咨询当地的人比较稳妥。
就这件事来看,对于老人的忠告,我们多少要听取一点,有时候说不定可以保命。虽然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其实很多智慧在千年前都已经被发现,而且已经广泛应用。
比如“细胞自噬”的学说,近几年才被科学家发现,可在老人嘴里早都传了上千年,“吃得少,活得久”。
同样,如果有一天我们去玩户外,走入深山遇到一个农家要讨水喝,主人往水里撒一些杂草或者谷壳,我想我们应该心怀感激。
其实不仅是喝水这件事,这个道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吃饭、做事都不要心急,浮躁是要不得的,小口喝水,细嚼慢咽,踏实做事,这都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