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查阅,现将1年级下册中涉及的古诗助背窍门一并整理成文。文章可能略长,请根据需要阅读。《静夜思》(李白)原诗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为大咖李白的作品的入门,《静夜思》可谓是文字浅显易懂,画面感极强。背诵的难点不在于诗本身,而在于孩子太小,无法理解这种场景。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城市霓虹闪烁、灯火辉煌,很少再能直观的感受到皎月灿星的至美夜色。空气污染严重加上光污染,很多城市早已看不见星星,连月亮也隐没在灯光之中,变得还没有路灯起眼。配图来自网络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很难再看到月光倾泻如水、落地似霜的画面。更何况,小孩子大多时候只见过窗户上的霜花,很少见过秋冬时节的早晨寒霜满地的样子。这个时候,让孩子想象床前明月光的画面是有难度的。配图来自网络但是并不是没有办法。我就是利用壁灯和他的投影玩具,制造出“床前明月光”的效果。我提醒他我们去年十一回农村老家的情形。那时候早晨他跟着家里的老人去地里疯跑,看着挂满寒霜的野草树枝。而那几天妈妈因为要上班没跟回去,他睡觉前想妈妈想的睡不着,还自己哭鼻子。孩子很快就领会了这种感情,顺利的背出了这首诗。配图来自网络小结: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背古诗需要特别注意营造类似的氛围和场景。配图来自网络《寻隐者不遇》(贾岛)原诗文如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说《静夜思》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很少看到月明如水的画面,那么这首诗对孩子而言更是陌生,毕竟要和他们解说童子、采药这些古人隐居的标配,很难避免陷入歧路亡羊的境地。这时候,需要再次祭出“借境法”。配图来自网络我首先告诉孩子,这是一首“找人诗”。因为这首诗还有个名字,叫《孙革访羊尊师诗》。找人是很常见的举动,孩子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告诉他,你到学校,问一个同学,你的好朋友XXX在哪里,他会怎么说?孩子挠挠头,疑惑的说:“他会说,反正就在这个学校里,具体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我说对啊,诗人也是这个情况啊。他问在松树下的小孩子他的师父在不在,小孩子说师父进山采药去了。古代不比现在,大都是靠中药治病,中药都是花花草草,长在深山密林处很不好获得,所以古人要经常冒险进山采药。诗人问那你知不知道去山里哪个地方了?小孩子心里肯定想这人是个傻子,随口回答:“反正就在这座山里,至于在哪嘛,云山雾罩的,我也不知道。”配图来自网络至于云深不知处,就算在爬山的时候,用普通视角也很难体会到这种感觉。一来因为小孩子能爬的山大多比较低矮(公园),二来云雾缭绕的时候基本属于恶劣天气,爬山有危险。配图来自网络这时候我提醒他坐飞机的时候,透过舷窗往下看山川河流的情形,还有刚下过雨后山上水雾蒸腾像着火冒烟似的画面,他顿时就了然了。这个方面,南方地区的小朋友比较有优势,比如江浙一带很多丘陵、山川,很容易在雨后看到这种画面。配图来自网络池上(白居易)原诗如下: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能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这首诗,虽然画面感很强,却对现在的小孩子不是很友好。小孩采莲这种事在古代很常见,但是在现代几乎不可能。大人教育小孩子要远离危险,而莲花都生长在水里,自然属于危险情形之一。现在小孩子玩具也多,可玩的也多,才不会去拧个莲花回来玩呢。更何况,就算是划船,公园里也都是大船或者橡皮艇,完全不是那种感觉。配图来自网络这个时候,我只能用另一种办法了。我让他回想一下我们一起去采摘时候的情形。配图来自网络摘草莓的时候,摘西瓜的时候,是不是人过去的时候会把草莓秧、西瓜秧带出一条路来,人过去了好一会儿了还在摆动。他们几个熊孩子钻来钻去的,是不是就是这种“不能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感觉?配图来自网络他有些似懂非懂。我拿上他的玩具船,来到小区的水池景观。由于管理不怎么到位,水池上长满了绿藻。我把玩具船放下水,轻轻往前一推,他顿时瞪大了眼睛,脱口而出:真的像在写个一字呢!配图来自网络至于为什么用偷采,我告诉他原因大概有两个:首先,古人采莲要的是莲蓬,取里面的莲子,而不是像小孩子这么捣蛋的采莲花。第二,大人怕出危险,肯定是禁止小孩子下水采莲的,所以只能偷偷的去。这么一番言传身教,小家伙较快的理解了这首诗,背起来很快。其实我本来想和他说当年我偷摘邻居家西瓜的事儿的,可估计他理解不了偷来的西瓜最甜这句话,又怕将他带到沟里去,只好悻悻作罢。毕竟在我看来,那才是更符合“偷采白莲回,不能藏踪迹”的氛围。配图来自网络小池(杨万里)作为小学生的好朋友,杨万里和范成大同志可谓是深得小学教材编辑者的喜爱。杨万里的《小池》作为入门作品,也很具有代表性: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相比前几首都要有亲和力的多,虽然天然的泉眼在城市不大看得到,可小区里的园林水景,喷头还是勉强可以和泉眼联系起来的(当然,高档小区的音乐喷泉不在此列)。而树阴、荷花、蜻蜓这些更是比较常见到,只要带孩子观察一番就能很好的理解这首诗的意境。配图来自网络这首诗的妙处在于第一句里的“惜”,第二句里的“爱”,第三句里的“才”,第四句里的“早”和“立”。我告诉孩子,当你非常珍惜一个东西的时候,比如一包特别好吃的零食,你是不是会慢慢的吃?好玩的玩具,你是不是会轻拿轻放?他点头。泉眼也是这样,水就是他的孩子(此处肉麻三分钟),他很舍不得它们流走,就一点一点的往外喷涌,非常的爱惜和不舍。配图来自网络晴天的时候,树影斑斓映照水面,伴着和煦暖风,是不是看起来非常的柔和美丽?孩子对此未置可否。这也不奇怪,几岁的孩子自然无法理解此种情境,大了才会明白。而才和早,共同将蜻蜓的迫不及待表现出来:你看,荷花才刚长出来一点,蜻蜓就迫不及待的站在了上面,是不是很心急?我没忘了顺便普及一下生物知识:至于蜻蜓为什么要立在荷花上呢?除了这是它们的生活习性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这是蜻蜓为产卵做准备。配图来自网络孩子点头表示明白,马上反问道:就像我,刚做完作业,你们就让我弹琴,是不是和蜻蜓一样也太急不可耐了?我忍不住哀叹: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糊弄了啊!配图来自网络总结:一年级的小孩子年龄偏小,生活场景和生活阅历经历不多,背诵古诗最大的问题是疏离感强,代入感弱,无法准确理解诗人描述的场景和要抒发的情感。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循循善诱,利用生活中可见的场景做类比,借境解诗,让孩子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体会。我个人不太主张用影音资料比如电视剧、纪录片的片段给孩子看,一来找起来太麻烦,容易陷入歧路亡羊的境地;二来容易限制孩子的想象,让他被画面呈现的内容拘泥住,忘记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xwgj/1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