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腹有读书气自华”,平时由于生活和工作忙碌的节奏,除了专业法规书籍外让原本喜欢诗书的我根本无暇去静静的读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书,清明时节正赶上院里组织“读一本好书、丰富司法灵感”的读书活动,清明节当天便重新拿起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大宋提刑官》,是时候真该用书香养养神提提气了。
好书推荐最初了解这本书的情节还是从年看剧开始的,那时我还在院办公室做*务秘书,怀孕初期心情异常烦躁,先生便让我看《大宋提刑官》这部剧,结果3天时间一下子看了50多集,当时让我最为触动灵*的就是宋父作为30多年的刑狱推官,他一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破无数奇案,洗刷无数的冤狱,结果却因断肠草而引发的命案铸成终身的大错,宋父留给宋慈除了用自己毕生从事断狱释疑总结下来的《疑案实录》外,就是那句响彻心肺的人命大于天的警示箴言:“常人犯错,改过为善,可要是执掌刑狱的推官犯了错,那会是什么结果?枉断人命啊!”“为父断狱失察,铸成冤案,一世清名,毁于一旦,纵然追悔泣血,对死者何益?惟有以死谢罪,方可告慰屈死的冤*啊!”宋推官在儿子大婚之日也是冤死之人三年祭日之时以死谢罪让世人警醒,让无数读者泪目,也让我树立了法官执业的终身信条,案件无论大小均应审慎对待,因为有些错误可以弥补,有些错误却永远不可以原谅!宋父留给宋慈的这句话也应给我们这些审判一线的法官们终身敲响了执业的警钟,无论我们是否身兼何职,毕竟审判权力重握在手,我们虽不都是掌握着生杀大权,但事无大小均关乎百姓的一毫一末,应当勤勉审慎,多些敬畏之心,便可少些疏漏与差错。
作为民事法官,最为苦恼的可能就是明明内心确信的事实却缺少证据支持,而简单粗暴的判决驳回诉请或者支持诉请后又违背自己内心的良知,所以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我们法官怎样才能还原最初的案件事实,虽然我们不能主动去搜集证据,但是可以在内心确信与高度概然性原则之下去抽丝剥茧捋清法律关系,从错综复杂的案件证据及当事人的陈述背后查出蛛丝马迹!从而或者为查明案件事实引导当事人去补充证据,或者加大调解力度为处于证据劣势的当事人尽量减少一些损失,所以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既然宋慈能让“死人开口”,让“骷髅说话”,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多些责任心像宋慈一样去用心办案,而且办案的技巧刑民也是互通的!在破解太平县曹墨冤案时,宋慈除了用过人的查勘本领外,就是采用了“三多”的方法查案,即多听、多问、多走的方法,“多听”即多方听取陈述,假的永远也变不成真的,多听总能从虚假陈述中查出漏洞和破绽,所以说,多方听取陈述是关键,其次,多问个为什么,如果好大喜功的吴淼水能在众多疑点面前多问个为什么,如:为什么玉娘能在三丈之外一眼认出高度腐败的尸体即是丈夫王四,为什么六月初六正值盛夏而物证血衣却是厚厚的秋衣,为什么案发当日天降暴雨行凶血衣上的血迹却并未模糊不清且前后衣襟上的两块血迹一色相印,为什么死者王四外出收取货银死后货银却不知去向?这些如果都查清了怎么会让曹墨屈打成招险些做了冤死*!所以说复杂不在于案件的本身,而在于每一位法官的责任心和司法良知。“多走”就是实地访查,宋慈若非实地走访做侦查实验,他怎知王四尸体打捞之处并不是案发现场,怎知嫌犯曹某不可能两小时之内在暴雨中穿过泥泞山路走到河西,不实地深入曹家又怎能听得曹母一番脏腑之言并用其打动死心认罪的曹墨?!每每读至此处曹母为证明儿子杀人自割手腕伪做了一件血衣的场景和白发老母哭诉那个古老而朴实却听来让人揪心的故事让我又一次的泪目,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吾辈定要以此为诫,因为每一个案件的背后承载的是一个或者几个家庭,我们肩负的责任之重决不可亵玩焉!
宋慈曾告诫英姑说,“刑狱命案总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环节,节节相连而成,破案之法就是把所有的环节串联起来,并一个个地解开其中之谜,只要有一个说不通情理,就无法连通全案。”而我们民事法官又何尝不能将其作为我们断案的方式方法呢!
读一本好书,恰似拾起一把戒尺,将思想和灵*重新进行一次梳理和鞭策,让浮躁的心灵又一次沉淀安静下来,多一分反思,多一分感悟,多一分警醒,多一分敬畏,也多了一分心灵的共鸣!
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