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
堂主很纳闷,全人类一生至少四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这么大的事,为啥不能放个假,停战停工停学,大家一起睡个懒觉呢?
更何况,睡觉越来越成问题了。
日前,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中国健康睡眠调查白皮书》,调查对象一万余名,年龄从零岁到六十岁以上,覆盖全国各地各行业,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平均睡眠时间超过7.1小时,睡得最不够、最不好的是警察,49%的医生睡不够6小时,57%的教师睡前要花一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教务教学工作。
入睡困难成为头号睡眠问题,近3/4的人曾有睡眠困扰。调查者反映,近七成的晚睡和手机有关。
佚名漫画《睡前看手机》
图源于网络
在没有手机的 十年前,陪伴入睡的有电视,广播,书与杂志,甚至一杯小酒。在这些都没有的古代,古人怎么入睡?
是睡,似睡,非睡?
古人的睡有层次、有讲究:
坐着打瞌睡叫“睡”,《战国策》说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躺倒休息叫“寝”,《论语》说:孔子的学生“宰予昼寝”,于是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读书犯困,人皆有之,把自己激醒了继续苦读能成学霸,一犯困就躺倒难怪成了学渣。
“寝”不一定睡着,睡着了叫“寐”,故言“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礼记》还规定:“寝毋伏”,伏在案几、卧榻或地上叫“卧”。《孟子》记载,孟子不喜欢和访客聊天,于是“不应,隐几而卧”,访客觉得无礼,愤愤离去。此处说的“隐几”是席坐时代的一件重要家具,可用来缓解久坐的疲劳,孟子其实是靠在上面装睡,故意冷落访客。
战国黑漆朱绘花几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醒了叫“寤”,“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意思就是醒着睡着都心心念念所爱之人。“觉”也是醒,“睡”和“觉”是两个意思相反的字,古诗中二字连用,多指刚睡醒。白居易《长恨歌》写杨贵妃:“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睡觉偶吟》说他自己:“官初罢后归来夜,天欲明前睡觉时。起坐思量更无事,身心安乐复谁知”。
《*帝内经》用较大篇幅叙述了健康的睡觉时间和睡眠方法,比如睡觉时间要因时而动:春夏应“夜卧早起”,秋季要“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 入睡时间为亥时,即“人定”时分,定即安静,在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之间。
关于睡姿,南宋理学家蔡元定总结出22字《睡诀》:“睡侧而屈,觉正而伸,勿想杂念。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也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
所以,躺平其实不益于养生。
睡在哪?
不同睡状,需要不同的用品来配合。“榻”是古画中出镜最多的家俱,随意摆在客厅、书斋、亭轩,郊游打猎也能带上,可以会友坐而论道,也可与家眷谈情说爱。重点是,无论在哪,想躺就能躺,随时补觉。
关于床与榻的用途和差别,再没有比《韩熙载夜宴图》画得更清楚了。这个局部图,前面是榻,后面是床,该说不该说的,都画出来了,看官点图放大细品。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xwgj/10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