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上本书的时候,做了个小片宣传,请邱启明老师帮我配音。作为报答,我在有一次下乡采访时,见农家卤鸭丰腴肥美,忍不住买了两只寄给他。再次报答,就是他问我,在上海的院子里,种点什么攀援植物,才能一年四季有花看?讲真,那一瞬间,闪现在我心头的,是使君子。光是这名字就美,遐想连篇的,一会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会是“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再过一会,却又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了。不过使君子虽说长江以南都有分布,但以云南两广最常见。记得在阳朔,一家咖啡馆的屋顶上,就有超大一片。当地人喜欢使君子,大概生活中也用得着。听说,当地有句谚语叫“清明食叶,端午食药”,说是清明节要吃朴子树叶,端午节要吃“圣甘枳”,这“圣甘枳”,就是使君子。清明也并非没有使君子什么事儿,客家聚居的地方,有将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捣烂,加入米粉搅匀蒸熟,做成清明粄的习俗。清明粄性温,能驱风祛湿,异香满口,最宜湿气沉沉的季节。每年初夏开花,小而娇怯的使君子,花分五瓣,花梗细长,像朵朵娇柔的美人低垂着头。开起来花特别多,满树披挂,同一枝上有红有粉有白,并且香啊,糯糯的甜香。图/Pixabay第一次看到使君子,是好多年前在广州,开在灰扑扑的路边上,乍看跟忍冬科的海仙像。不同的是,使君子叶对生,长长的椭圆形,两面都有黄褐色的短柔毛。后来才知吾乡也有使君子,很多花匠管它叫“水君子”。我在老家的隔离边种了几棵,使君子花真是见水就疯,下场雨能长一截,每到季节,就按时按点地开花,疏疏朗朗的,香也香得澄澈。我最喜把每年的第一茬花剪下,折在牛皮纸包里送人。不过,使君子虽然漂亮到了境界,但让它鼎鼎有名的,还是它的药理功效。中医上,使君子是一味著名的驱蛔虫药。主要吃它的种子,纺锤形,有纵棱,棱间凹陷,黑褐色的种壳包着一粒黄白色的仁,微香,微甜。图/视觉中国野史里有关使君子的不靠谱故事很多,挑个好玩儿的,据说古时有人得了怪病:满腹发涨,面黄肌瘦。看过的郎中都知他体内有虫,但毫无办法,毕竟古代没有开刀术。有一天,一个叫郭使君的郎中来诊治,他发现病人肚子里的蛔虫不仅会动,还能叫,他每报一种药名,蛔虫就会相应地叫一声,这个聪明的郎中于是开始叫起了各种草药名,“甘草”、“当归”、“黄连”、“半夏”、“白芍”……虫子仍然叫个不停,但叫到某种草药时,蛔虫顿时安静了,后来果然药到病除。人们为了纪念这郎中的功德,把这味草药命名为“使君子”。故事十有八九是后人杜撰,但“应声虫”,搁当下社会语境里,别有意味。使君子之名出现以前,它其实有很多别名,山羊屎、留球子、冬均子等。其中“留球子”,有时也被写成“留求子”,《南方草木状》里说:“留求子形如栀子,棱瓣深而两头尖,似诃梨勒而轻,及半黄已熟,中有肉白色,甘如枣,核大。治婴孺之疾。南海交趾俱有之”。《本草纲目》以后,“使君子”这个名字渐渐成为正统,本草里记载它“生于交、广等州,今岭南州郡皆有之。生山野中及水岸。其叶青,如两指头长二寸,其茎作藤如手指,三月生花淡红色,久乃深红,有五瓣,七八月结子,如拇指,长一寸许,大类栀子而有五棱,其壳青黑色,内有仁白色,七月采实。”图/Pixabay可能上了年纪的人,对使君子的种子,都不陌生,我爷爷78岁了,回忆自己小时候,打蛔虫都是吃使君子,有时候把种子磨成粉,掺进米糊糊里做成粥喝;有时候把种子放炉火上烤,熟后剥开壳吃仁,味道又甜又香。不过今天,使君子已经退化成了一种观赏花木。有点像一种叫做“溲疏”的植物,古人认为溲疏能“利尿”,因而广泛种植,全然忽略了溲疏花的美。虽然“溲”这个字,单看或许不雅,《史记》里有一句,“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辄解其冠,溲溺其中”,说的是刘邦不喜欢读书人,凡是戴着读书人的帽子来觐见他的,刘邦就把客人的帽子摘下来,往里边撒尿,只是古人取这个名字,估计也是为了更直观地表明其药效。时代不同,如今知道溲疏药效的人早已寥寥,人们种它,不过也是像种使君子这样,为了欣赏它的花。眼下,又到使君子的花季了,正寻思着要去哪里摘上一把,抱回家插在新买的陶罐里,醒后睡前,看一看,饱满多汁的花瓣低垂,美人娇羞的模样。也许在整个花期里,它都不曾抬头看过我,但是当夏夜的晚风,从四面八方袭来,那种清雅的香,让你整个身心都是酥的,这就够了啊。而我更喜欢使君子花的,还是它予人一种秩序感,这首先来自于它的名字“使君子”,有一种君子顺应天道而担当美好使命的意味;其次来自于它的花,使君子花初开是白,渐渐变粉,凋落前反而最艳丽,变为深红。如同一个女人的一生,初生时是张白纸,清白素净;慢慢有了阅历,染上了风霜颜色;等到老了,才是浓墨重彩,真是极为人性的一种秩序感,在长与幼、妍与媸的较量中,仍有格局,如此,才有真正的灿烂。大家都在看这些语言风格匹配才能相恋让你买买买不停手的幕后“高”手《后来的我们》:中国父亲田壮壮朋友圈人设N种类型《使女的故事》第二季高水准回归五月最暖心的动画,有宫崎骏的回声吗?⊙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点击以下封面图一键下单《花卉:一部图文史》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sqbc/1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