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期来看,学业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但拉长时间线,学习成绩好就能主宰整个人生吗?从我有限的所知中,似乎呈高度的正相关。可要说是绝对的,我是肯定不信的。尤其是最近几年来,风云变幻,多少巅峰人物跌下神坛?曾经被很多人艳羡的“人生赢家”好像并没有笑到最后的豪迈,就折戟沉沙。有的是被逼无奈,有的是自己主动选择。不管如何,在人生这一路上,有人先苦后甜,有人先甜后苦,有人一路甜如蜜,有人一路苦如黄连。
作为父母,最期待的就是孩子一路坦途。然而能全情陪伴孩子的不过是短短几年,对孩子有影响力的也不过是短短几年。
有个大概的划分:
0-6岁孩子最受主要养育人的影响——这个主要养育人是父母,那么最受父母的影响;是长辈,那么最受长辈的影响;是保姆阿姨,那么最受保姆阿姨的影响。在这个阶段,频繁地更换主要养育人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受损。曾经有个妈妈说她孩子2岁换了8个保姆,虽然我能理解找到合适的阿姨确实很不容易,可基于对教育心理的基础认知,我委婉地提出这样可能会导致的结果。她可能觉得受到了冒犯,后面把我拉黑了。作为一个网上认识的陌生人,她怎么想我我是无所谓的,她的孩子怎么样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这也给我警醒:不要卖弄自己的专业,尤其是在对方还没有准备好之前。而且,孩子的发展虽然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可也不能完全忽略先天的性格特质。乔布斯婴儿时期被弃养再被收养,按理说安全感是非常不足的,可他依然在世界上留下了极其浓重的一笔,是当时领域的变革者,也是很多领域的引领者。
6岁-12岁的孩子相比起父母,更愿意听老师的话。不过由于社会发展快,很多孩子青春期提前,或者不用等到初中,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就会受同伴的影响更大了。大概高中毕业,18岁-25岁开始寻求亲密关系。
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完全属于父母的时间是多少呢?最多不过6年。更有甚至,2岁、3岁就进入幼儿园,有了集体的环境,爸爸妈妈又会留有多少的位置呢?
我很多朋友在没有生孩子之前,各种洒脱。信誓旦旦说“绝不鸡娃”。等孩子一生下来,立刻化身“虎妈”、“鹰爸”,从“要让孩子有个快乐童年”到“不能浪费孩子宝贵的时间”,先把兴趣类安排上,再把语言类安排上,最后把实践类安排上。这只是基础操作。学区房也要安排上。没有好的地方,即使自己再不喜欢北京的天气、再不适应魔都的环境,只要有机会,他们也要考虑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