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天龙八部》完结了。
“不负众望”斩获豆瓣评分3.5,喜提金庸改编剧史上最低。
电视剧官微底下一片差评,反观李若彤的微博评论区却“鸽声一片”:
姑姑、姑姑,你是我最喜欢的武侠人物!
金庸老爷子的作品每改编一次,都会开启一场怀旧盛典。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作品,打造了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武侠宇宙。
而李若彤饰演的王语嫣和小龙女,更是这个宇宙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两位经典的女性武侠角色,都离不开一个字:冷。
王语嫣不苟言笑,小龙女清冷脱俗。
相比之下,小龙女又显得更“冷”一些。
她手持白绸带、玉蜂针,白衣飘飘;
她捉银鱼饮蜜蜂,不食人间烟火;
加之常住活死人墓、睡千年寒玉床……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高冷脱俗的形象。
高冷之余,小龙女还有天真可爱的一面。
比如:出门买东西不给钱、跟老顽童周伯通打成一片……
每个细节都增加了这个角色的立体感和魅力。
可就是这样一个如今看来有些“反差萌”的角色。
这么多年来,却一直有很多读者不买账。
甚至有人言之凿凿地分析:杨过真正爱的人是郭芙。
“对那个戴着珍珠项链的绿衣少女,杨过才是真动心。”
至于姑姑,不过是幼时父母双亡的杨过对母亲的移情而已。
为什么“杨龙CP”会遭如此质疑?
从心理学视角看,或许是因为:
小龙女对杨过的爱,包含了深深的抗拒。
而“高冷”,就是“抗拒”的外在展现。
今天,壹心理就来和大家聊聊:高冷背后的回避。
高冷的本质,是依恋回避
当我们说一个人很“高冷”,实际想表达的,可能是:
TA有些冷漠、端架子,或是难以接近。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到底是怎么“冷”起来的呢?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陌生情景实验,将三个幼儿放置在有陌生人的场合,他们的妈妈离开后,有的孩子心安理得继续玩,有的孩子非常焦虑不安,也有的孩子看起来无动于衷。
后续研究发现,这些表面上无动于衷的孩子,其实在妈妈离开后,心率加快、皮质醇水平升高,内心非常忐忑。
这类孩子被称为“回避型依恋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认为:回避型婴儿认定了,就算自己主动表达“想要得到安抚”的意愿,也毫无用处,于是从根本上放弃了表达。
说白了,就是对爱的回应“绝望”了。
因此,回避型婴儿往往有一对不懂回应的父母,他们接收不到孩子的情绪,或者不允许孩子来表达自己。
小龙女的养育者,也是如此。
她的生存环境非常封闭,在古墓里“宅”的18年,身边只有师傅、师姐和孙婆婆。
师父林朝英,对王朝阳爱而不得,心情郁郁,干脆不许徒弟出古墓、见外人。
大徒弟李莫愁忍受不了这种环境,逃离古墓成了一个女魔头。
小龙女身边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只有孙婆婆。但孙婆婆年岁已老,只能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很难有什么情感上的互动。
不仅如此,师承古墓派所练的武功,也同样要求压抑情感。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还能对爱有什么期待?
只有推开,才是安全的。
第一次见到杨过,听到他的哭声,小龙女虽然询问孙婆婆“怎么有人哭”,脸上却面无表情、毫无关切。
因此,杨过对她的第一印象,是极端的冷漠:
“她的手好凉,不像人,像鬼。”
古墓里来了生人,小龙女内心是好奇的,可嘴上却赶杨过走。
即使杨过说“死也不回去”,还是坚决不留他。
可转过头,却私下却叮嘱孙婆婆“告诉那些道士,不要再欺负杨过了”。
后来,为了保护杨过,小龙女甚至打破“古墓不留外人”的规矩,与他结为师徒。
但相处中却十分冷漠,杨过说“你长得这么美,要是每天能笑口常开就好了”。
她却回答“你对我不必甜言蜜语,我才不吃这套”。
表现得十足抗拒。
抗拒背后,是深深的不安
这份“抗拒”,就算在两人心意相通后,也会时不时地跑出来。
让这对本就命途多舛的眷侣,吃尽了苦头。
杨过为了劝大武小武不要再自相残杀,骗他们说自己要娶郭芙。
小龙女知道后,没有追问真相,而是选择“成全他俩”,二话不说就消失了。
之后身中剧毒后,更是骗杨过“16年后相见”,纵身跳下绝情谷。
求死,可谓是极致的回避。
小龙女的举动看似体贴,但体贴背后,却是深深的不安感。
从而延伸出敏感和不信任。
回避型人的爱情中,常常把这份“不安”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有一个朋友,恋爱时特别冷淡,经常把“我不想结婚”挂在嘴边。
她的父母关系很冷漠,叔叔舅舅要么离婚要么出轨。
这样的家庭背景,让她对爱情非常悲观。
她笃信:不投入,就不会被伤害。
在这种“不合理信念”的支配下,她做了很多伤人的事:
男生主动推进结婚,她全程冷眼旁观;
为结婚频频争吵,甚至在大年三十夜里把男友赶出家门……
直至对方彻底绝望,在婚礼前消失分手,她才后悔莫及。
一方面,她想着“看吧,爱情果然是不可信的”;
另一方面,又试图用“奉子成婚”的手段,把男友留在身边。
又纠结拧巴,又令人心疼。
“回避型人格”的人,内心其实极其渴望被爱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sqbc/14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