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白屈菜 > 白屈菜神奇本草 > 正文 > 正文

红楼梦都不守礼教,为何黛玉与宝玉亲厚可以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6/8 11:36:31

林黛玉当众喂酒是她官宣和宝玉的感情,是她表明自己争取“木石前盟”的决心,是她对封建礼教最刚的一次叛逆。

长期以来总有人拿着黛玉喂酒、黛玉和宝玉一起住,黛玉和宝玉一起躺着来做论据,批评林黛玉也是不守封建礼法的,不仅试图要反证薛宝钗解排扣、露酥臂、绣肚兜也没问题,还言语之间为宝钗极力狡辩,对黛玉极尽贬损。

比如类似这样的。

其实要反驳这些观点真的很简单,因为他们的论据和论点根本都是自相矛盾的。

但单纯的反驳不是目的,我们要说清楚问题的关键才行。在详细解释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这样一段话。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弗洛姆《爱的艺术》

结合我们之前品读过宝黛爱情实在太唯美可贵,尤其是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人性的时代里,在残酷高压的生存环境里,犹如悬崖峭壁上石缝里挣扎着开出来的鲜花,娇艳夺目,震撼人心。

正是因为宝黛是相爱的,是两情相悦的,是彼此尊重的,他们保留了个人尊严和个性的,所以他们之间的一切互动都是顺其自然的,是美好的。

他们前期青梅竹马,一起养在贾母膝下,住在碧纱橱内外,那是贾母打着联姻的主意,撮合这对小儿女更加和睦;

后来长大一点儿,两人日常相处虽然是正常的往来走动,哪怕十二三岁的宝黛一起歪在一张床上聊天,也是真的纯聊天,哪怕宝玉动手咯吱黛玉,那也是青梅竹马,天真无邪的互动,完全没有半点淫邪念头,这才更可见宝黛情感的纯净无暇。

后来渐渐成年,两人也都懂得发乎情止乎礼,就算宝玉有亲近林黛玉的念头,几两次以西厢记戏文调侃,有时拉她的手或者给她擦眼泪,有时候也想着宝钗的膀子长在黛玉身上就好,以后还能有机会摸一摸。但林黛玉她始终自尊自重的,她严守着与宝玉的相处界限感,宝玉一旦有什么轻浮的言语,她动辄就翻脸吵闹,宝玉再不敢造次。

林黛玉在元宵夜宴上的当众喂酒,的确是她十分反常的一次举动。这是她争取“木石前盟”的一次最勇敢的试探。只可惜,贾母虽然护着她,也只是能护着她而已,仍旧难以为她敲定婚事,紫鹃试玉,宝玉差点儿归西,王夫人也只是沉默,贾母也没什么办法。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姻缘更加艰难,前途未卜,两人都十分的煎熬。

第六十四回中写,宝玉笑道:“妹妹脸上现有泪痕,如何还哄我呢。只是我想妹妹素日本来多病,凡事当各自宽解,不可过作无益之悲。若作践坏了身子,使我……”说到这里,觉得以下的话有些难说,连忙咽住。只因他虽说和黛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又愿同生死,却只是心中领会,从来未曾当面说出。况兼黛玉心多,每每说话造次,得罪了他。今日原为的是来劝解,不想把话又说造次了,接不下去,心中一急,又怕黛玉恼他。又想一想自己的心实在的是为好,因而转急为悲,早已滚下泪来。黛玉起先原恼宝玉说话不论轻重,如今见此光景,心有所感,本来素昔爱哭,此时亦不免无言对泣。

像宝黛这样灵*相知、彼此温暖的知己挚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偏见等等世俗原因不能相守结合,这是多么令人同情和遗憾的事情呢?

他们没有像崔莺莺和张生,杜丽娘和柳梦梅,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一样,为了在一起暗约偷期私奔,但却一个泪尽而逝,一个悬崖撒手出家,是用更加凄美决绝的方式对封建礼教做出了有力的反抗。

也请千万别把宝黛认定为是简单的恋爱脑,因为他们追求的也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个体不被安排的人生和自主选择的权力。

否则作者不会安排林黛玉自幼被当做男儿教养,像贵公子一般读四书五经,满腹才华,每天不爱针线女红,偏爱吟诗作赋,心较比干多一窍;也不会设置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大骂禄蠹,在男权的封建社会里敢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可以不喜欢林黛玉和贾宝玉,也可以不喜欢他们的爱情和人生故事。但请不要扭曲、诽谤、轻蔑和诋毁。因为宝黛真的是古代小说中难得一见的神仙情侣,他们都是真正懂得如何爱自己,也有爱他人的能力的人。

仅仅是这一点,现代很多人也都做不到,也理解不了,正是“不愧自己无见识,反将丑语诋他人”,可见《红楼梦》的作者的思想到底有多深刻和超前。

咱就说不说更深的什么哲学啊人文啊之类的大道理,只说宝黛两个人,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尽力想要让自己能够活的更自在,更生动,更有尊严,生而为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人世间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知己爱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高贵丰盛的,他们没有辜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机遇。

就算他们的结局是BE又怎样?那是封建礼教的错,并不是他们没有努力过,他们的爱情和精神是永恒的,他们的故事是精彩绝伦的,活该人家几百年以后依然是被传颂的经典。

我们都是有真情实感的人呀,又不是高度理性冰冷的工具,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面前,我们难道不是更需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sqbc/1209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白屈菜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