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里面写到过很多毒药,情节往往很神奇,效果常常惊人,这些毒药真的都存在吗?一只斑毛大虫中了猎户的药箭,“大吼一声,将身纵起,离地数丈,随即落下,四脚朝天,眼中插著一箭,竟自不动”,多九公喝彩道:“真好神箭,果然见血封喉。”转向唐敖解释说:“此箭乃猎户放的药箭,系用毒草所制。凡猛兽著了此箭,任他凶勇,登时血脉凝结,气嗓紧闭,所以叫见血封喉。”……这是《镜花缘》里面的情节,“见血封喉”常见于明清小说,不过我今天不说那么血腥的故事,而是说那个叫“见血封喉”的剧毒植物。见血封喉,又称箭毒木,为桑科见血封喉属常绿高大乔木。树皮灰色,春季开花,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以及西南等地区,是一种剧毒植物和药用植物。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所以人们称它为“见血封喉”。或许很多人跟我一样,初听“见血封喉”之名时,只觉得是来自于武侠小说中,脑海里无数次浮现出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这次终于见到其真身,那是在华植的热带雨林温室,那天,一个不经意的抬头,一株长得非常魁梧的大树就在眼前,虽然其貌不扬,但只要瞄一眼植物铭牌上它那霸气侧漏的“见血封喉”四个大字,顿时有就会闻风丧胆之感,没有一点防备,如雷贯耳的它就这样出现在我的面前,冷不防打了一个寒颤。话说“见血封喉”的毒性都是大家认可的,可它的果实却很受欢迎,据说在云南的西双版纳,还真的不少人吃它的果实呢!所谓的毒,那是它树中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其实嘛,它的果实并没有毒,而且果实的颜色也是鲜红耀眼,那是为了吸引动物们来取食,帮其传播种子,所以你可以放心去触摸果实,甚至吃它。它的毒性也不是近代才被发现的,据说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用见血封喉处理过的毒箭在很长时期被作为猎人狩猎的工具,被射中的猎物有“七上八下九不活”之称,意为凡被涂上毒箭射中的野兽,上坡的跑七步,下坡的跑八步,平路的跑九步的就必死无疑,足见其毒性的剧烈。因此,也让见血封喉获得了“箭毒木”的别名。晚清医书中也提到过“见血封喉”,清人所撰《外科证治全书》卷四有一条,说毒箭伤人,其中“一种是草乌膏,喂涂箭镞名射罔,人若中之,见血封喉而死”。“射罔”在古代是一类鼎鼎大名的毒药。《神农本草经》乌头条说:“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陶弘景注释:“捣榨茎取汁,日煎为射罔,猎人以傅箭,射禽兽,中人亦死,宜速解之。”虽说它有剧毒,但也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见血封喉味苦;性温;有大毒,在药理上具有强心、加速心律、增加心血输出的作用,因此在医药学上有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关于见血封喉就介绍到这了,你认识了吗?这就是见血封喉,剧毒植物,请您记住,它的汁液使人致命,山里遇见,请止步。“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留言与转发,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sjfb/1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