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白屈菜 > 白屈菜生境分布 > 正文 > 正文

看古代中国孝文化,孝的起点是爱自己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6/1 13:37:04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

《诗经》一书所记载的有关孝的内容表明提倡孝道是当时的社会主流风气。《小雅·蓼莪》:无父何估,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等等。

书中内容体现出孝文化在当时社会的普遍性。孝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它所指的不仅仅是我们认为的父子关系,纵向角度看,包括宗族长辈;横向角度看则包含家族内的所有平辈兄弟。

最让人印象深刻,读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的就还有这首《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这是一首深切悼念父母的诗歌,诗人是一位常年在外服役的征人,由于战事的频发、统治者的苛*,诗人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赡养父母,为父母送终。面对当时的局势,诗人身不由己,却又无可奈何。

他既对统治者的苛*表示怨愤,又对自己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满怀愧疚。诗人的悼亡之情,真挚、沉痛、哀婉动人,读来令人动容。

这是《诗经》中的名篇,是一首千古孝子的绝唱,诗歌表现了子女因不能终养父母而痛不欲生的情感。全诗六章三十二句,结构为四四八八四四。

第一、二章结构和意思基本相同。用“莪”与“蒿”、“蔚”比较,“莪”也称“抱娘蒿”,可食用,喻孝顺;而“蒿”、“蔚”是恶草,不可食用。诗人用“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蓼者莪/匪莪伊蔚”来表现对自己的不满,人前像模像样,其实连孝敬父母的事都做不好。“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面对变故,才想到父母的辛劳,因此才有了自责。

第三、四章是第一、二章的细化,写失去父母的痛苦,“出则衔恤/入则靡至”;写父母的养育之恩:“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悲痛之状是“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奈之情是“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第五、六章,诗人用南山的陡峭突兀和狂风,来表达内心强烈的悲痛。反复呼喊:“民莫不穀/我独何害//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圣人云:"夫孝,德之本也。"《孟子》云: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小雅蓼莪》很细腻地刻画了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恩:“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天经地义。然时下如何孝养父母并不尽人皆知。笔者虽愚钝不孝,但通过学习思考疏理总结出,孝养父母之要者有三,与诸位共享并敬请斧正。

一者,孝养父母之身。

子女要供养父母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医诸方面,当以尽力为原则。即便沦为乞丐,亦应将讨来之食先予父母。对父母之身体健康要时时处处关怀。古人言:老,小孩也。饮食应温热烂软,衣服应据季节天气更换,行走应缓慢稳健。若不与父母同住,应经常致电问侯。

切忌嫌父母脏。父母或年岁大或有病,难免会流鼻涕、流口水,甚至大小便失禁。子女不应唠叨埋怨,须心甘情愿地帮助擦洗、更换。父母生病,子女应床前服侍,不离左右。

二者,孝养父母之心。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出自清朝曾国藩《家书》。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子女应将父母心情愉悦作为事亲第一要务。

孝养父母之心,首先应礼敬父母。心怀感恩,顺从恭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返必面。切忌发生顶撞谩骂、邪眼怒目、摔门砸物、带搭不理等诸恶言行。对父母之电话、短信、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sjfb/1202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白屈菜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