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余雯雯通讯员俞静漪
斗草神器、田间响哨、天然铃铛……你可能想不到,这些儿时玩乐的花草,都来自《诗经》。
这其中,隐藏着哪些妙趣?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中国湿地博物馆正在推出“诗经里的湿地植物”文化小课,多位专家将分享他们对诗经植物的不同解读,带大家一起进入诗经的草木世界(详情点这里)。
特别提醒一句,中国湿地博物馆的《草木有心——诗经湿地植物文化展》将在2月20日收关,还有最后几天,有时间记得去打个卡。
《诗经》向我们展现了古人与自然的一种诗意的对话。对孩子来说,诵读《诗经》时那种朗朗上口的音韵之美,即便不解其意,依然悦人心扉。《诗经》亦是一本草木之汇,它们中有的名字历经千年,沿用至今;有的依然繁衍在山野阡陌,只是已更换名目。
今天的小课,跟着杭州市文新小学书记、校长傅盈一起带着童心回味《诗经》。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里的“芣苢”
其实是孩儿们的斗草神器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重章叠句的语法,展现了一种欢快的情绪。
芣苢,现时的名称大家应该听到过:车前草。生存能力极强的它,甚至在车行过的土道印记中就能繁殖生长,因此而得名。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出的车前草标本
春天来了,你可以在野地、路旁或公园找到它。车前草其貌不扬,它的茎很短,基生叶子,紧挨着地面平铺或斜展呈莲座状,从上往下看就像个车轱辘,所以也被叫做“车轮草”。
它宽大的椭圆形叶子,与蛤蟆的背有点相似,蛤蟆喜欢藏伏于叶下伪装,所以也有“蛤蟆衣”的俗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早春,车前草开花,会长出几根直立的细圆柱状的穗状花序,长长的花梗往往是斗草游戏的良选。
70后80后的杭州人对童年的斗草游戏一定记忆犹新:两人一组,将各自认为最强势的草茎十字交叉后内扣,向自己身体方向使劲拉扯,谁的草先断谁就输,往往采用三局两胜制。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出的古时“斗草图”
选择车前草的花梗,要看上去比较粗壮比较“老”的,特别是花序上已结出纺锤状的小果实的为上佳。
这个阶段的车前草花梗,已发育得较有韧性,伴随着双方拉拉扯扯,口中念念有词“挤咕拉咕明早再来过”的杭州话顺口溜,有时甚至要僵持几分钟,会发现看似柔嫩的绿色外皮都已磨损了,露出白白的粗纤维,似乎比细绳都牢固。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出的古时“斗草图”
很多人的童年因为斗草,在田野中疯狂的时间大大延长了。
2】“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里的“薇”
那是田间响哨
《小雅·采薇》中借着“薇”这种植物“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的生长过程,喻示了时间的流转和戍役的漫长。查找古籍发现,“薇”在古代是一种较为常见菜蔬,也是今日田间野地极为常见的一种二年生草本植物——野豌豆,又名大巢菜。
春末夏初,野豌豆肆意生长,嫩绿的茎顶端长有卷须,或匍匐或攀援,点缀着粉粉紫紫的小花以及迷你版的豆荚,很能吸引孩子的探索兴趣。杭州本地,与野豌豆形态很相似的还有小巢菜与四籽豌豆,大巢菜卷须分裂,四籽豌豆卷须不分裂。
花总是一对对的生,果实自然也是一对对,打开豆荚,必然是四颗豌豆种子。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出的野豌豆标本
等到小小的豆荚日渐成熟,便可就地取材,制作一个“吹响响”的哨子。
采摘的时候要记住咯,定要摘取饱满的色泽介于青*之间的豆荚,先将尾端(靠近枝条部位)去除,然后用指尖轻轻将豆荚腹部撕开,小心将里面的豆米清理干净再合拢,此时的豆荚便形成了一个空腔,将其放入口中,嘴唇用力,轻轻吹气,就会发出呜呜嘟嘟的声音,哨声的高低响度和你选择豌豆荚的粗细与制作时的长短都有关系,非常有趣。
3】“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荠菜铃铛串”当“珠钗”,可以美一天
《国风·邶风·谷风》有一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荠”就是今日的荠菜,古人以发现荠味之甘美。初春,正是荠菜生长最水灵鲜嫩之时,荠菜馅儿的春卷、馄饨,都是最美味的时令菜。荠菜,属于十字花科,微小的白花、十字形花冠和三角形短角果是它的显著标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旦开花结果,荠菜茎叶老去后就不能吃了,但恰恰可以成为孩子野外游戏的好玩伴。荠菜的果实小小的,酷似一粒粒爱心,整齐排列着。可以捏着每一粒果实的小梗贴着茎部一点点的往下撕大约1厘米使其悬垂,成串后摇着玩,摇起来种子就会在三角形的籽壳里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音,这可是大自然的“小铃铛”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得小时候,爱美的女孩们都会把做好的“荠菜铃铛串”当做“珠钗”插入发间,可以美美地乐上一天;男孩子们则把荠菜种子撸下来放到纸上,对着纸上的种子喊“车”,可以看到声音传播引发的振动现象,也是很有意思的嬉闹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