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卧龙先生
《诗经:溱洧》云: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洧之外,洵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郑风溱洧》古“溱”“洧”二水,分别从密县、登封流出,在新郑一带汇流,今称双洎河。河流到这里,便名之“洧川”,这也是母校“尉氏三中”的所在地。生于斯长于斯,自然爱思念斯。前日经过,又是一番流连忘返。
在东周时,就有了传统的“上巳节”,即每年的三月上旬逢巳之日,人们都到双洎河边招*续魄,祈求平安,或用香薰草药沐浴。魏晋以后就固定在三月三日,内容也改成了水边宴饮和男女郊外春游,现在却变成古老的庙会形式。
溱洧霞光洧川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称*帝之墟,轩辕近郊。唐虞夏商属豫州。周封太岳后隶许州。春秋归郑国,战国介韩、魏。秦代分属颍川、山川郡。汉朝两次封侯于此,称洧阳。公元年和公元年的隋、唐两朝,朝廷均在这里设置洧州,领七县。唐贞观元年州废,属尉氏、新郑县。
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洧川县在开封“府西南百五十里。南至许州(许昌)六十里,西北至新郑县亦六十里。春秋郑之曲洧。汉为颍川郡新汲县地。唐初为尉氏县地。宋为宋楼镇,属尉氏县。金始置洧川县,旧治在今县南十里。前朝洪武初,以水患迁今治。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十七里”。明、清属开封府。年与长葛县合并为长洧县。年底仍恢复长葛、洧川两县。建国初期洧川仍设县,年6月21日*务院批准,撤销洧川县,并入长葛县。年原洧川县部分地区又划归尉氏县。
洧川南门洧川历史悠久,自古名胜古迹,美丽景致,传说故事众多。明末清初,洧人整合当地美景,将“双洎流霞”“鸿台听月”“大沼捧莲”“陈里清夜”“阮林竹啸”“吕祠爽秋”“郑隧柏荫”和“灵冢夜雨”,合称洧川八景。
其中,“陈寔故里”又演绎出了“德星降世”“麦里掺金”“梁上君子”“难兄难弟”等典故。陈寔的品德流传后世,代代颂扬。陈寔故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故有“陈里清夜”之美誉。古人穆南木有诗赞曰:“明贤故里好停骖,剪独西窗清夜谈,话到投机忘坐久,邻鸡忽己扳更三。”
陈寔阮林竹啸,古传阮林在洧川东偏南十里左右的阮村,是阮籍的故里。他为拒晋武帝向其女求婚,醉60日不言。善琴、箫,借以鸣志,著有《达庄论》及咏怀诗60余篇传世。当代京剧《阮籍醉梦》示意反贪。后人有诗赞曰:“竹林清风气新鲜,咏诗词高品七贤。心胸达阔怀畅饮,志高气扬千古传。”
阮啸台郑隧柏阴:郑隧,即大隧山或曰牛脾山、逢母岗。上有春秋郑庄公掘地见母的隧道。地处洧川南偏西十里。北接洧纳,纵长七八里,其中断处,为大隧涧,两岸壁立争高,中有坦途,可容轨,此为春秋时期郑庄公*泉见母之地也。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胜景可观,故曰“郑隧柏阴”。上有颍考叔祠,春秋致祭。山下立有“郑庄公见母处”碑。
掘地见母“鸿台听月”,指的是鸿台寺。鸿台寺在洧川西北,与花桥刘村毗邻,距洧川城约略三华里的路程,建在高高的鸿台岗上。小青河从寺脚下迤逦东去,绕过裤腿坡,南注杜公河,至南曹西*庄,并入由大桥镇过来的康沟河,是淮河的一个小支流。
鸿台听月除此之外,还有城隍庙、洧川城墙等。洧川县城垛为柿花形状,传说只有出过状元的县才允许建柿花形的城垛,这是吕蒙正、刘理顺两个不同朝代的状元留给家乡人的特殊荣誉。南城门建后在城门通道顶端的正中央,从墙缝里顽强地长妯一棵柏树,至今已是五百余岁的高龄,枝繁叶茂,像一只金凤凰亭立城楼,俯睱全城,堪称奇景,她与北门(已毁)城楼顶的榆树遥相呼应,故有洧川南门到北门,百(柏)里有余(榆)的典故。洧川城墙为明朝景泰元年所筑,墙高二丈六尺,周长九里四十步,开五门。女墙,楼垛、驶道全以砖砌,整齐坚固,高大宏伟,曾有“八宝洧川,固若金汤”之称。
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