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淑芬,我出生并成长在一个被三面山峦环绕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寒,我的童年很少有机会品尝零食。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冰棍最初是卖三分钱一根,后来价格上调至五分钱一根。即便在冰棍仅售三分钱时,母亲也不愿为我和弟弟购买,因为那些钱足以用来购买家中必需的盐。
记得有一次夏日,邻居的女儿从城市归来,带回了一个大西瓜。由于大门口凉爽,邻居全家都聚在那里享用西瓜。我恰好走出家门,被西瓜的清香吸引,目睹他们一家大小都在吃着西瓜,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心中充满好奇:西瓜究竟是什么味道?
邻居王大娘注意到了我,立刻递给我一块西瓜。
我拿着西瓜匆匆回到家中,将其切成了七小块(因为我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祖父母以及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共七口人)。
那天,我的父母没有吃西瓜,他们将自己那一份让给了爷爷奶奶。
我和弟弟妹妹手里拿着各自的那一小块西瓜,始终舍不得吃掉,因为我们知道,这么一小块西瓜,只需一口就能吃完,之后便再也品尝不到,而下一次能吃到西瓜不知要等到何时。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父亲在种植玉米或红薯时,偶尔也会在地里种上几棵西瓜(尽管那些年家里粮食紧张,父母更倾向于种植实用的作物,他们并不愿意种植西瓜)。
但是,那些种在玉米地里的西瓜根本长不大。因为当时许多村民会去地里采摘红薯尖或割猪草,一旦发现地里有西瓜,无论大小,他们都会摘下带走(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也不会整天守在地里看护那几棵西瓜,而且村民们可能认为那些西瓜是野生的,他们摘下来我们也不觉得奇怪)。
到了年之后,家里的粮食已经足够,父亲看到一些村民开始种植西瓜,并且当西瓜成熟时,他们会拉着西瓜去换取小麦。
于是,父亲也开始尝试种植西瓜,那两年,他先少量种植,等到西瓜成熟后,就骑着自行车,将西瓜放在车两边的篓子里,开始在附近的街巷中用小麦或玉米交换西瓜。
出乎意料的是,父亲种的西瓜很快就被村民们用小麦换走了。
经过两年的尝试,父亲发现种植西瓜的收益比种植小麦或玉米要高。
因此,到了年,父亲在半山腰种了两亩西瓜。
由于种植面积增加,父亲和母亲在西瓜地里搭建了一个棚子,每天守在地里,不畏炎热和辛劳,辛勤地劳作。
父亲非常用心,为了让西瓜更甜,他特意拉着架子车,到市里的养鸡场拉了几车鸡粪。
在酷热的天气下,父亲从不抱怨天气热,他和母亲的脸上都晒得脱皮,但他们却从不愿意尝一口自己种的西瓜。
在我22岁那年,我在我们村里的小学担任教师一职。
在当时的乡下,我这个年龄已经算是步入了适婚的年纪,便有一些亲戚朋友前来牵线搭桥,尽管我也见过几个潜在的配偶,但都没有下文。我总觉得自己还很年轻,父母辛勤地将我养育成人,他们还未得到我的回报,我认为应该留在他们身边,多陪伴他们。(我身高1.65米,体态均衡,容貌也算得上过得去。)
因此,每当我得空时,都会前往西瓜地,协助父母进行农活。(那时,虽然偶尔有成熟的西瓜,但村里的居民也会购买,我们家人都舍不得享用好的西瓜,总想把这些西瓜卖出去,换取一些收入,我们自己则只吃那些外形不佳的畸形瓜。)
随着时间的流逝,地里的西瓜逐渐成熟,父母看到满地饱满的大西瓜,心中充满了喜悦。
某日午后,父亲采摘了一车西瓜,准备第二天外出销售。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亮,父亲拉着车,母亲在后边助力,两人便开始了卖瓜之旅。
他们沿着大路走了十几里,母亲发现路边有一个村庄,便和父亲一起转向了那个村子。
父亲在前面拉车,母亲在后边推车,两人一边在村中穿行,一边叫卖:“卖西瓜咯,可以用小麦玉米来换。”
因为那年小麦获得了丰收,家家户户都有小麦,母亲的叫卖声吸引了许多村民走出家门。
大家围在父亲的西瓜车旁,议论纷纷:大哥,你的西瓜甜不甜?能否切一个让我们尝尝?
听到这些询问,父亲毫不犹豫地让大家随意挑选一个西瓜,他愿意切开供大家尝试,如果觉得满意便购买,不满意则不必买。
一位村民随意挑选了一个外观不怎么样的小西瓜,这个西瓜形状不圆,连瓜藤都是歪的。(这个外观不佳的西瓜原本是家里准备自己吃的,但父亲考虑到他们路上可能会饿会渴,便带上了它,心想如果中午卖不完,就自己吃了。那位村民也是出于好心,不想让父亲切那些大西瓜。)
父亲立刻切开了那个外观不佳的西瓜,大家尝过后,都惊讶地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小西瓜吃起来既脆又甜,那车上的大西瓜肯定更加美味。
于是,村民们纷纷回家取来麻袋,有的用小麦交换,有的直接购买。
我的父母忙得不亦乐乎,看着车上的西瓜逐渐减少,他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愉快。
当人群散去后,虽然东边的天空显得有些阴沉,天气也变得闷热,但父母并未在意。母亲不停地用扇子扇风,对父亲说:如果他们在村中多停留一会儿,估计西瓜到中午就能全部卖完,下午可以再去地里摘一车,明天继续来这个村子卖。
正当父母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急匆匆地从村西边赶来,他手里抱着半个切开的西瓜,脸上满是焦急的神情。
那名男子一见到我父亲,便把手中的西瓜放在架子车上,气愤地对我父亲说:“老哥,你这样做人不地道!刚才尝的那块小西瓜既脆又甜,可我买回去的那个大西瓜,吃起来一点甜味都没有,比喝白开水还差。”
见到这位中年男士,父亲立刻回想起来:刚才许多顾客都是一次性买走好几个西瓜,唯独这位男士挑选时格外仔细,几乎翻遍了整车的西瓜,最终才选了一个,而且在结账时还坚持让父亲给他便宜了一角钱,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回来了。(在年,一角钱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听到这些话,父亲急忙切下一小块那名中年男士带回来的西瓜,他和母亲尝过后都愣住了:那块西瓜吃起来又脆又甜,这位中年男士怎么会说它不甜呢?
于是,父亲急忙向那位中年男士解释,让他再仔细尝尝这块西瓜。
“老哥,我就觉得这西瓜不甜,你就是在骗人,再从你车上赔我一个西瓜,我就不多计较了,而且从今往后,你们不要再来我们村卖西瓜。”中年男士气愤地说。
父亲感到非常委屈,便和那位中年男士争吵起来。
随后,附近的村民听到争吵声,纷纷走出家门,看到那位中年男士后,都摇了摇头。
一位老伯私下里把父亲拉到一边,小声对父亲说:“兄弟,你的西瓜很甜,我们都知道,但这个男人你惹不起,他是村里的地头蛇,因为他有个亲戚在邻村种西瓜,但他亲戚家的西瓜既不甜又贵。大家都不愿去买他亲戚的西瓜,他今天就是来找茬的。”
父亲听后恍然大悟,加上天色即将下雨,父亲打算拉着架子车离开。但那位中年男士却不依不饶,要求父亲送他一个大西瓜作为赔偿,否则不让父亲离开。
父亲性格直爽,哪里受得了这种委屈,直接和中年男士吵了起来。
这时,天上已经下起了小雨,中年男士毫不让步,坚持要求父亲赔偿一个西瓜,否则就不让父亲离开。
正当两人争吵不休时,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急匆匆地从东边跑了过来。
这位小伙子身材高大,长相英俊。
看到父亲正在与人争吵,他一言不发,直接切了一小块中年男士带来的西瓜。
小伙子几口就吃完了那块西瓜,皱着眉头,直接对中年男士说:“李叔,你是不是在欺负这位大叔?这半个西瓜这么甜,你怎么说它不甜?作为旁观者,我看到雨已经开始下了,听到你们在吵架,我今天必须说句公道话,是你的不对,我刚才也用小麦换了五个西瓜,非常甜。如果你再欺负人,我就看不下去了……”
听到这些话,中年男士低下了头,一言不发,抱着他的半个西瓜,灰溜溜地离开了。
看到那个男人走了,小伙子催促父亲赶紧离开,因为雨势越来越大。
父亲拉着架子车,母亲在后面推,两人没走多远,架子车就陷在了泥泞中无法前行。(那些年,农村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架子车难以行驶。)
那个小伙子站在远处的门口,看到这一情况,急忙跑了过来,不顾雨水淋湿,帮父亲把架子车推了出来,然后热情地邀请父亲去他家避雨。
面对泥泞的道路,父亲和母亲决定前往那位小伙子的家中暂避。
他们到达小伙子家后,他立刻拿出干毛巾和一盆水,让我父母先擦把脸。接着,他便前往邻居家,告诉他们自家来了卖西瓜的,这些西瓜不仅口感好,价格还很实惠。
由于下雨,许多村民都刚从田里回来,听说有好西瓜卖,他们便冒着雨从家里出来,你几个我几个地买,很快便将剩余的西瓜抢购一空。
西瓜卖完后,父亲意识到今天遇到了好心人,这位好心人正是那个小伙子。
雨停后,父亲打算拉着架子车回家,但被小伙子拦下:“大叔,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虽然雨停了,但路上还有积水,等下午路好走些再回家吧。”
当时,小伙子的父母也在厨房忙碌,准备了大米饭,并热情邀请我父母共进晚餐。
那天的饭菜虽简单,只有西红柿炒鸡蛋和青椒炒豆角两个素菜,但我父母吃得很开心。那家人对我父母非常友好,不停地给他们夹菜,饭桌上气氛欢快,宛如久别重逢的老友。
用餐时,父亲观察了这户人家,发现他们家境一般,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院子里也整洁有序,没有一根杂草。
后来,父亲得知那个小伙子叫赵明,23岁,因为家境贫寒,至今未娶。
“我家赵明是个好孩子,在镇上开了个自行车修理铺,最近因为农忙,一直在家帮忙。你们住得也不远,能不能帮个忙?如果你们村里有合适的姑娘,能不能介绍给我儿子?如果将来事成了,我一定请您吃喜糖。”赵明的父亲低声对我父亲说。
“如果哪位姑娘能嫁到我们家,我一定像对待亲女儿一样对待她。”赵明的母亲笑着对我母亲说。
听到这些话,父亲眼睛一亮,他早就看中了这个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的小伙子,如果能成为自己的女婿,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虽然父亲心里已经认定了这门亲事,但他当时没有明说,因为他想先听听我的意见。
那个午后,我的父母与赵明的家人围坐一处,畅谈甚欢,赵明的母亲见大家聊得如此融洽,便立刻转身进入厨房,准备晚餐,希望我的父母能够留下来共享晚上的餐点。
然而,我的父母看到路边的积水已经散去,太阳重新露出了笑脸,他们觉得不好意思继续在赵明家叨扰晚餐,便坚决要回家。
赵明帮助我的父母将架子车拉到了更宽敞的大路上,在临别之际,他反复对我父亲说:“张叔,这段时间西瓜丰收,你们辛苦耕种一年,我们村地方大,人口多,而且我们距离又近,以后你们尽管来我们村卖西瓜,有我在,不会让任何人欺负你们。”
听到赵明这样的话语,我父亲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觉得赵明就是那个能够托付女儿终身的人。
父亲回到家后,特意找我谈话,把那天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
谈完事情的经过,父亲带着微笑对我说:“淑芬,这是你一生的大事,我认为这个年轻人很不错,虽然他现在家境不富裕,但他的人品和能力足以让你依靠一生。如果你还有所顾虑,下次我再去那个村子卖西瓜时,你可以跟我一同前往,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个年轻人。”
听了父亲的话,我感到有些手足无措,因为我从未见过赵明,对他的了解仅来自于父母的描述。
两天之后,我的父母再次拉着一车西瓜前往那个村子售卖,这一次,他们决定带上我。
当我们到达赵明家门口时,我的父母各自搬起一个大西瓜,直接送进了赵明的家,以此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很快,赵明和他的父母都急忙迎了出来,他们一直把我的父母送到了大门口。
我初见赵明时,脸上不由自主地泛起了红晕。
赵明的母亲握着我的手,不停地嘱咐:“闺女,等会让我的儿子去帮你们卖西瓜,卖完后不要急着回家,今天中午我在家里炖了鸡汤,你们都来喝。”
那年春节,我和赵明便结为夫妻。
婚后的最初几年,我们的生活虽然简朴,但赵明是一个充满干劲和上进心的人。他先是学会了驾驶,到了年,我们向亲戚朋友借钱,购置了一辆泥头车,在市里为各个建筑队运送沙子和石灰。
随后,凭借赵明不懈的努力,他又组建了自己的车队,我们的收入也日渐增长。
即便现在经济条件好转,赵明对我父母始终关怀备至。每当他给自己父母零花钱时,总不忘我父母,每月都会给他们送去一些零花钱和美味的食物。
赵明常常对我说:“如果没有你的父母,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如今他们年岁已高,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地孝顺他们。”
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你以善意待人,别人也会以善意回报你。秉持善良之心,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遇见美好。我们只需坚持善良,生活自会给予我们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