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仅是万家赏月的团圆节?
爬梳历史后,才发现古代人的中秋快乐你想不到。
据专家考证,明代节序词中,中秋的创作数量达次仅次于重阳节,他们的中秋不仅热闹隆重,而且处处洋溢着浪漫格调。
中秋的鸭子并不幸福:
一年最肥壮之时,曹雪芹平生愿食鸭作书
没有一只鸭子能离开南京已成为南京人食鸭的专属性语录,而中秋时节的鸭子,过得并不幸福。
夏天的鸭子留不住脂肪,秋风一起,温度稍降,鸭子便到了一年最肥美的时刻。
中秋吃鸭自然是贴秋膘的不二之选,作家凌淑华在其文中写道:“但他知道中秋宴的饭是要吃的……不吃団鸭是不好的……”
在南京流传的民间传说中,烤鸭的创始于南京王府膳房。
对于吃鸭的喜好,毫不夸张的说,南京人是鸭子的知己。
张爱玲曾说自己有三大恨,其中一恨便是《红楼梦》无完本,若置身于曹雪芹的时代,肥美的鸭子便可实现《红楼梦》完本的夙愿。
曹雪芹生性豪爽大方,据清人裕瑞《枣窗闲笔》记载,曹雪芹曾经和其他人开玩笑:
“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惟日以南酒烧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
明代《江宁县志》中便说到彼时南京特产的民谣:“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
不光爱吃,对于食材的加工是南京鸭声明远播的重要秘诀。
光是关于鸭的美食,在清代文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便有9种。
明代文人顾起元所著《客座赘语》中详述了南京板鸭的制作,所选取的鸭子以秋冬的尤妙。南京城中有店家驻存了数十年的老汁,一锅价值百余金。
一个西瓜的高光时刻:
明代吃瓜群众会玩,中秋西瓜也要雕朵花
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祭月光、家家虔设月饼、西瓜、果品、毛豆等等,请宾客前来饮酒,称作“西瓜会”。
中秋除了月饼这个标配,还少不了吃西瓜抓住夏天最后的尾巴。
在明代,中秋的C位也少不了西瓜身影,但与现今不同的是,百年前的吃瓜群众们的吃瓜姿势与如今极不相同,吃瓜也得吃出花来。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描述道:“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中秋期间的祭月必选圆型瓜果,取团圆之意,分食瓜果时要将其雕刻成莲花的模样。
为什么中秋主要雕刻西瓜呢?
据学者王慧的考量,以前都是农历六月底西瓜才上市,到中秋时正好吃,同时中秋拜月实际上也有祭祀“灶神”的意思,所以便将西瓜作为丰收的象征。其次,西瓜多籽,与传统多子的期盼结合;西瓜瓤红,又与中国把红色作为热闹、团圆、喜庆、欢乐的代表色结合。
除此之外,南京城中曾有“摸秋”的习俗,“八月摸秋不算偷”,中秋节这天夜里,来到瓜果园摘取瓜果带回家。
《金陵锁志》中记录“以得瓜豆宜男”,顺利摸到瓜就可以生个儿子,如果摸到扁豆暗示生女孩。而未婚的女子三五结伴,以摸到的瓜果优劣,预示能否寻得如意夫婿。
无酒蟹不足以谈中秋:
晋人毕卓的终身理想便是右手酒杯左手蟹
宋代文人方回在《中秋》诗中所言:“有酒无月犹自可,有月无酒愁杀我”。
中秋节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阴雨无月,同样,缺酒少菜也是赏月之人的心头之痛。
秋天蟹肥膏*,自然成了中秋的重磅嘉宾。
由于清代戏剧家李渔对蟹的痴情,他被家人取笑为“以蟹为命”。
每年,螃蟹还未上市之时,李渔就早早地存好了买螃蟹的专项资金,他称其为“买命钱”。为了能够得到完整的蟹肉,获得最佳的口感,李渔甚至养了一位“蟹奴”,专门为其
做蟹、剥蟹。
明代宫廷中秋时兴吃螃蟹,螃蟹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也用它洗手。
光有蟹过中秋,显得单薄。
明代中秋诗词中,存在“酒”意象的词作数量接近中秋词总数的一半,中秋免不了宴饮娱乐,于是酒变成了表达喜悦之情的媒介。
《晋书·毕卓传》记录了毕卓这位怪人的人生理想便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一生便足矣。
紫金山编辑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