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白屈菜 > 白屈菜功能主治 > 正文 > 正文

什么才是太极拳放松的方法阿七聊功夫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7/28 15:26:16
太极拳名家董虎岭先生(一)松是结果也是方法。真松是太极弟子一生追求的境界。太极拳自杨露禅传至京城便流行开来,代代相传不离一个“松”字,一代太极名家李雅轩先生追随杨澄甫十余年,的心得也莫过于“大松大柔”,不少太极前辈告诫后人的的一句话也就是“放松,放松,再放松”。由此可见,太极拳习练对“松”的要求是非常的重要,笔者这里对诸家“松”之要义简单归纳了一下,根据练功顺序及练功程度大致可分为八步,供同好参考指正。一、松静太极拳从起势开始,便是从静入手。这里的静是要求心神安静,抛出杂念,也就是思想意识要集中到拳架上来,不能分神。当然,百分百的静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初练的时候一般很不容易集中;所以,笔者认为静也是专注的意思,即便分了神也要马上把心思收回来。静之极,动则分。这里的静也是一种无极的状态,自自然然。只有保持高度的松静意识,所变化出来的太极才是最舒展、最自然的。二、松心放松最根本的方法,还是松心。万物由心而发,只有心松下来了,身体才能随之松下来。打太极拳不能为了放松而放松,有时我们想放松却放松不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心没有放松,只有心放松了,才能支配肢体的放松;心一旦紧张,放松无从谈起。含胸是外在的表现,而非真正的放松,这一点尤为注意。何谓心放松,我的体会是心里要有“无所谓”的意识,好比兵临城下,也能笑颜放歌。心能松下来,和别人推手时才能更好的听劲与化劲。心放松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要明白“修炼太极拳首先在修心”,只有心态好了,万事想得开了,心才能真正放松,否则每天被琐事烦扰,亦不能把“松”练到一定的境界。松是传统太极拳的宝贝,但练太极拳的松是无止境的,唯有保持心的放松才是根本。很多人练了一辈子功夫上了场就不行了,这是心还是松不下来,当然这与环境训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心真正松下来了,才有后面的心意相随,意气相合。心真的松了,胆气也就足了。太极拳名家董虎岭先生(二)三、松柔太极拳是是以意行气的武术运动,因而松柔、开展、缓慢、舒适的运动形式比较符合太极拳的特点,这也是太极拳的初级要求。如果拳架太僵硬,肢体必不柔;从中医的角度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也即是说僵硬是不利于活血行气的。当然这里讲的松柔,不是外在的扭扭捏捏、看似漂亮;太极拳的松柔阶段,也正是“去僵化柔”的阶段,这是基本的,必不可少的练习阶段。由于平时人们养成了用硬力的习惯,所以习练太极功夫必须把这个不好的习惯丢掉、且彻底丢干净,慢慢的才能气血畅通、增长功夫。为什么这么讲呢!笔者认为太极拳的意气功夫好比开阀门放水一样,只有经络通顺,才能意到气到;否则就如打开的阀门没有水,因为水在某个地方被堵住了。所以,太极拳的松柔功夫就是要把我们的奇经八脉打通,这样以后才能增长内劲。松柔也不是腿踢得好高,这都是漂亮的表面;如果我们大松大柔地去踢腿,你就会觉得把腿拿到一定高度很吃力;相反,如果基本功不到位,我们宁可腿低一点,也不能勉强用硬力去抬腿;因为一用硬力,气就不顺,劲也就断了。四、松沉有了一定的松柔基础,必须在松沉上下功夫。气不沉必上浮、脚跟(桩子)不稳。松沉的功夫是有了松柔后才谈得上,否则不能真正做到松沉。笔者多年的体会,太极拳的松沉不是把拳架的姿势压得如何得低,而是全身松透、含胸拔背、气沉丹田,久而久之,会感觉丹田充实鼓荡。在“松沉”的锻炼中,切记下盘放松,一般情况下,很多太极拳练习者主要比较注重肩肘的放松,而轻视了腰胯的放松,特别是膝盖与脚的放松,以至松沉不到家。膝盖松不好,就是膝盖支撑了整个身体的重量,所以很多练太极拳的膝盖会痛多半就是这个原因。如果在行拳过程中,每每脚落地不够轻灵、甚至“咚”的一声,都会影响整体的松沉。太极拳的松沉又不是刻意把气往丹田下压,这样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要做到自然而顺随,正所谓“腹内松净气滕然”。松沉的修炼同是以腰胯为轴、而不是手脚乱动。沉是为了脚下生根,以“云手”为例:如果没做到松沉、松柔,会觉得膝盖酸痛、站立不稳;而如果大松大柔、意气下沉,就觉得如“坐板凳”一样,因为坐板凳膝盖是没有压力的。松沉功夫好了,在与对方推手时,才会有让对方产生“如棉裹铁”的感觉,非常难受。五、松开太极拳讲究节节贯穿,“松开”是必须的条件,这里的松开就是要求各个关节放开、拉长、利于气血的运动。如果习练过程中有“夹肩”、“紧拳”等表现都不利于松开行拳。杨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先生一放松肩头上便会立马深陷一个异于常人的“坑”出来,这都是他长期修炼出的结果。太极拳要求沉肩坠肘,其实就是要求松开,通常我们在习练中往往只注重了“松”字,而忽略了“开”字;笔者体会是:“松是目的,开是前提”。老一辈经常讲“肢体伸长”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松开不能只强调肩关节,包括指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都非常重要,不能挂一漏万,不少名家强调“九曲珠”就是这个道理。开是为了通,通是为了顺,周身通顺,才有节节贯穿。太极拳名家:陈龙骧先生六、松弹有了松沉、松开的功夫后就可以进一步追求“松弹”了。顾名思义,“松弹”也不是软塌塌的那种“一摸就瘪”;而是富有弹性,就像充足了气的球体一样。放在地上的橡皮筋只能叫柔,绷在弹弓上才叫“弹”;同样,轮胎充气之前只能叫柔,有了气足之后才能叫“弹”。松弹如同弹簧一样。内家拳讲的“身背五弓”,其要求就是身体似弹簧。练太极就是把自己练成一个太极球。所以,好的太极拳手打拳骨架像弹簧一样才有味道,比如:董虎岭。七、松圆松沉的劲是向下的;而松圆的劲可以向前向后向下向上。松圆的劲是布满全身,横向力特别明显。这里的“圆”是散开的意思,气宜布满全身;而非散乱、或专注一处。太极拳作为内家拳,行气的功夫尤为重要,但我们不能一味的把气往某一处使,只注重“松沉”,而忽略了“松圆”,“松圆”则是在“松沉”的基础上让“放松之意”全身散开,这样才能做到全身通透、整体放松。习惯上,我们肩部放松了,有可能背部没有放松,这些都是由于松圆的意识不强,片面强调气的下沉。明白松圆是“无处不太极”的基础,在行拳运功中便会意识布满,避免挂一漏万。八、松空佛道两家都主张“空”的思想。“空”是太极拳松功的境界。“空”不的“无”的意思,“松空”是思想上的寂静之净,是身体上的意气通透,不留一丝僵劲,不存一丝杂念,好像什么都没有却又拥有天地的感觉,行拳时才有“,返璞归真”的真实感觉。“空”也可以是一种“空杯”心态,好比把整个杯子的水倒掉,才能倒进新的美味进来。“空杯”状态是太极拳的状态,也是最难达到的高层境界。“松空”亦强调在行拳练功中不能刻意强调呼吸与拳意,要在平淡无奇中追求意到气到力到的功夫。松净、松心、松柔、松沉、松开、松弹、松圆、松空这八步功夫相辅相成,也是太极弟子的一路阶梯。(本文作者:杨氏太极拳第六代弟子戚海军作者原创严禁转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qucaia.com/gnzz/16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白屈菜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10